AI 研发提效:构建 AI 辅助编码助手
2023 年,生成式 AI 的火爆,让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引入 AI 辅助编码。与在 2021 年发布的 GitHub Copilot 稍有差异的是,代码补全只是众多场景中的一个。 大量的企业内部在探索结合需求生成完整代码、代码审查等场景,也引入生成式 AI,来提升开发效率。
在这个背景下,我们(Thoughtworks 开源社区)也开源了一系列的 AI 辅助工具,以帮助更多的组织构建自己的 AI 辅助编码助手:
- AutoDev for Intellij,基于 JetBrains 平台的全流程 AI 辅助编码工具。
- AutoDev for VSCode,基于 VSCode 编辑器的全流程 AI 辅助编码工具。
- Unit Eval,代码补全场景下的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与生成工具。
- Unit Minions,在需求生成、测试生成等测试场景下,基于数据蒸馏的数据集构建工具。
由于,我们设计 AutoDev 时,各类开源模型也在不断演进。在这个背景下,它的步骤是:
- 构建 IDE 插件与度量体系设计。基于公开模型 API,编写和丰富 IDE 插件功能。
- 模型评估体系与微调试验。
- 围绕意图的数据工程与模型演进。
也因此,这个教程也是围绕于这三个步骤展开的。 除此,基于我们的经验,本教程的示例技术栈:
- 插件:Intellij IDEA。AutoDev 是基于 Intellij IDEA 构建的,并且自带静态代码分析能力,所以基于它作为示例。我们也提供了 VSCode 插件版本:AutoDev for VSCode,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开发。
- 模型:DeepSeek Coder 6.7b。基于 Llama 2 架构,与 Llama 生态兼容
- 微调:Deepspeed + 官方脚本 + Unit Eval。
- GPU:RTX 4090x2 + OpenBayes。(PS: 用我的专用邀请链接,注册 OpenBayes,双方各获得 60 分钟 RTX 4090 使用时长,支持累积,永久有效: https://openbayes.com/console/signup?r=phodal_uVxU )
由于,我们在 AI 方面的经验相对比较有限,难免会有一些错误,所以,我们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开发者一起,来构建这个开源项目。
功能设计:定义你的 AI 助手
结合 JetBrains 2023《开发者生态系统》报告的人工智能部分 ,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通用的场景,这些场景反映了在开发过程中生成式 AI 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场景:
- 代码自动补全: 在日常编码中,生成式 AI 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和学习代码模式,提供智能的代码自动补全建议,从而提高开发效率。
- 解释代码: 生成式 AI 能够解释代码,帮助开发者理解特定代码片段的功能和实现方式,提供更深层次的代码理解支持。
- 生成代码: 通过学习大量的代码库和模式,生成式 AI 可以生成符合需求的代码片段,加速开发过程,尤其在重复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- 代码审查: 生成式 AI 能够进行代码审查,提供高质量的建议和反馈,帮助开发者改进代码质量、遵循最佳实践。
- 自然语言查询: 开发者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查询与生成式 AI 进行交互,提出问题或请求,以获取相关代码片段、文档或解释,使得开发者更轻松地获取需要的信息。
- 其它。诸如于重构、提交信息生成、建模、提交总结等。
而在我们构建 AutoDev 时,也发现了诸如于创建 SQL DDL、生成需求、TDD 等场景。所以。我们提供了自定义场景的能力,以让开发者可以自定义自己的 AI 能力,详细见:https://ide.unitmesh.cc/customize。
场景驱动架构设计:平衡模型速度与能力
在日常编码时,会存在几类不同场景,对于 AI 响应速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(仅作为示例):
场景 | 响应速度 | 生成质量要求 | 大小预期 | 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代码补全 | 快 | 中 | 1~6B | 代码补全是日常编码中最常用的场景,响应速度至关重要。 |
文档生成 | 中 | 中 | 1 | 文档生成需要充分理解代码结构,速度和质量同样重要。 |
代码审查 | 快 | 中 | 1 | 代码审查需要高质量的建议,同时响应速度也需尽可能快。 |
单元测试生成 | 快 | 中 | 6B~ | 单元测试生成的上下文较少,响应速度和AI质量同样重要。 |
代码重构 | 中 | 高 | 32B~ | 代码重构可能需要更多上下文理解,响应速度可适度减缓。 |
需求生成 | 中 | 高 | 32B~ | 需求生成是相对复杂的场景,响应速度可以适度放缓,确保准确性。 |
自然语言代码搜索与解释 | 中-低 | 高 | 32B~ | 自然语言代码搜索与解释是相对复杂的场景,响应速度可以适度放缓,确保准确性。 |
PS:这里的 32B 仅作为一个量级表示,因为在更大的模型下,效果会更好。
因此,我们将其总结为:一大一中一微三模型,提供全面 AI 辅助编码:
- 高质量大模型:32B~。用于代码重构、需求生成、自然语言代码搜索与解释等场景。
- 高响应速度中模型:6B~。用于代码补全、单元测试生成、文档生成、代码审查等场景。
- 向量化微模型:~100M。用于在 IDE 中进行向量化,诸如:代码相似度、代码相关度等。
重点场景介绍:补全模式
AI 代码补全能结合 IDE 工具分析代码上下文和程序语言的规则,由 AI 自动生成或建议代码片段。在类似于 GitHub Copilot 的代码补全工具中, 通常会分为三种细分模式:
行内补全(Inline)
类似于 FIM(fill in the middle)的模式,补全的内容在当前行中。诸如于:BlotPost blogpost = new
,补全为: BlogPost();
,
以实现:BlogPost blogpost = new BlogPost();
。
我们可以 Deepseek Coder 作为例子,看在这个场景下的效果:
<|fim▁begin|>def quick_sort(arr):
if len(arr) <= 1:
return arr
pivot = arr[0]
left = []
right = []
<|fim▁hole|>
if arr[i] < pivot:
left.append(arr[i])
else:
right.append(arr[i])
return quick_sort(left) + [pivot] + quick_sort(right)<|fim▁end|>
在这里,我们就需要结合光标前和光标后的代码。
块内补全(InBlock)
通过上下文学习(In-Context Learning)来实现,补全的内容在当前函数块中。诸如于,原始的代码是:
fun createBlog(blogDto: CreateBlogDto): BlogPost {
}
补全的代码为:
val blogPost = BlogPost(
title = blogDto.title,
content = blogDto.content,
author = blogDto.author
)
return blogRepository.save(blogPost)
块间补全(AfterBlock)
通过上下文学习(In-Context Learning)来实现,在当前函数块之后补全,如:在当前函数块之后补全一个新的函数。诸如于,原始的代码是:
fun createBlog(blogDto: CreateBlogDto): BlogPost {
//...
}
补全的代码为:
fun updateBlog(id: Long, blogDto: CreateBlogDto): BlogPost {
//...
}
fun deleteBlog(id: Long) {
//...
}
在我们构建对应的 AI 补全功能时,也需要考虑应用到对应的模式数据集,以提升补全的质量,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。
编写本文里的一些相关资源:
- Why your AI Code Completion tool needs to Fill in the Middle
- Exploring Custom LLM-Based Coding Assistance Functions
重点场景介绍:代码解释
代码解释旨在帮助开发者更有效地管理和理解大型代码库。这些助手能够回答关于代码库的问题、 提供文档、搜索代码、识别错误源头、减少代码重复等, 从而提高开发效率、降低错误率,并减轻开发者的工作负担。
在这个场景下,取决于我们预期的生成质量,通常会由一大一微或一中一微两个模型组成,更大的模型在生成的质量上结果更好。结合,我们在 Chocolate Factory 工具中的设计经验,通常这样的功能可以分为几步:
- 理解用户意图:借助大模型理解用户意图,将其转换为对应的 AI Agent 能力调用或者 function calling 。
- 转换意图搜索:借助模型将用户意图转换为对应的代码片段、文档或解释,结合传统搜索、路径搜索和向量化搜索等技术,进行搜索及排序。
- 输出结果:交由大模型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总结,输出给用户。
作为一个 RAG 应用,其分为 indexing 和 query 两个部分。
在 indexing 阶段,我们需要将代码库进行索引,并涉及到文本分割、向量化、数据库索引等技术。 其中最有挑战的一个内容是拆分,我们参考的折分规则是:https://docs.sweep.dev/blogs/chunking-2m-files 。即:
- 代码的平均 Token 到字符比例约为1:5(300 个 Token),而嵌入模型的 Token 上限为 512 个。
- 1500 个字符大约对应于 40 行,大致相当于一个小到中等大小的函数或类。
- 挑战在于尽可能接近 1500 个字符,同时确保分块在语义上相似且相关上下文连接在一起。
在不同的场景下,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折分,如在 Chocolate Factory 是通过 AST 进行折分,以保证生成上下文的质量。
在 querying 阶段,需要结合我们一些传统的搜索技术,如:向量化搜索、路径搜索等,以保证搜索的质量。同时,在中文场景下,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转换为中文 的问题,如:将英文转换为中文,以保证搜索的质量。
其它:日常辅助
对于日常辅助来说,我们也可以通过生成式 AI 来实现,如:自动创建 SQL DDL、自动创建测试用例、自动创建需求等。这些只需要通过自定义提示词, 结合特定的领域知识,便可以实现,这里不再赘述。
架构设计:上下文工程
除了模型之外,上下文也是影响 AI 辅助能力的重要因素。在我们构建 AutoDev 时,我们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上下文模式:
- 相关上下文:基于静态代码分析的上下文生成,可以构建更好质量的上下文,以生成更高质量的代码和测试等,依赖于 IDE 的静态代码分析能力。
- 相似上下文:基于相似式搜索的上下文,可以构建更多的上下文,以生成更多的代码和测试等,与平台能力无关。
简单对比如下:
相关上下文 | 相似上下文 | |
---|---|---|
检索技术 | 静态代码分析 | 相似式搜索 |
数据结构信息 | AST、CFG | Similar Chunk |
跨平台能力 | 依赖于 IDE,或者独立的解析器 | 不依赖具体平台 |
上下文质量 | 极高 | 高 |
生成结果 | 极高 |